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马列主义教研室更名社会科学部。1992年,社会科学部与基础科学部等合并成立基础教学部,2008年,基础教学部更名文理学院,2016年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任务的教学科研单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本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等方面形成较为鲜明的海事特色。2017年,获批上海市高校示范马院建设项目;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获批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202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2023年,学校入选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名单,获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基地,入选上海市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教研室、行政管理系、思想政治教育系。设有两个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取得新进展,精心打造和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力推进思政课“有组织的教学”,加强课程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指导学生参加系列主题活动,获得一系列奖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教授7人,副教授15人,专职教师队伍已达57人,聘任兼职教师17人。目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马工程”专家1人,省级人才8人。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中国特色大国海权理论与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理论与海洋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研究》等系列理论专著,紧密结合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海权理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研究领域处于前沿地位,出版《走向海洋强国》《大国航路》《走向深蓝》等系列著作,推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思政模式。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学会一等奖和二等奖分别为1项和3项。

学院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生素质优良,就业状况较好,近五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毕业后主要从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公务员等工作,或进入到航运企业、地方海事局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2022年,学院正式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学院根据专业要求并结合学校特色设置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融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能训练为一体,具有较好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与周边企业及社区建立实习基地,已经进入良好发展态势。

学院重视理论宣讲、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宣讲团,组织马院师生积极参加学校和临港新片区的各类宣讲活动,受众覆盖达万余人。近年来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论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海洋意识教育论坛”“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坛”等,承办中宣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工作研讨会。作为临港新片区唯一的上海市示范、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加强区域合作,牵头举办了三届“临港高校思政课校际集体备课会”。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将坚持教学、科研、学科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协同与互相促进原则,坚持特色与水平并举原则,坚持团队合作、协作攻关原则,坚持开门办院原则。努力将学院建成具有海事特色,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学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撑。

(注:最后更新时间为2023年10月)